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橘小说www.dajuxs.com提供的《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历史直播]》130-140(第4/16页)
,就改回了范姓,还把母亲给接了出来。
咱就说,范仲淹的母亲不是被拐卖到大山里嫁给朱家的吧?至于逃出深山?】
宋太祖赵匡胤对弟弟赵匡义频繁的改名十分的不满。
宋太宗赵光义想到名相范仲淹出生在他所在的朝代,可以现在就让人照顾这对孤儿寡母,让范仲淹的求学之路能够顺畅一些,但是所有的资助得让范仲淹用才学来换,不能耽于享乐,丧失了进取之心。
范仲淹出生在他所在的朝代,待到入朝为官时,应该不会遇上那三个败家皇帝吧?
肯定不会像明朝那样倒霉。
宋仁宗赵祯点头,他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之后,就追封亲生母亲为皇后,谥号章懿皇后。
范仲淹:“???”拐卖?大山??
他得查查有没有这种事情,虽然不是他的母亲被拐卖,但是解救其他妇女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朱家是似乎是白养范仲淹了。
在范仲淹孩提时代就开始养,养大之后人家认祖归宗改名换姓跑了。
范仲淹发达之后,似乎还记得继父一家,但是晚年建的是范氏义庄而不是朱氏义庄,造福的是范家的子孙而非朱氏子孙。
这么看,朱家人肯定是虐待了范仲淹啊。
范仲淹离开朱家求学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喝白粥度日,条件确实是很艰苦,也难怪范仲淹要回范家。
但朱家至少将一个幼儿养大,给他衣食,让他读书。宋朝的米价很贵,有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别说白粥了,连吃糠咽菜都是奢望?】
【不过,古人似乎十分重视血缘,而非朝夕相处的感情。就拿宋仁宗赵祯来说,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不是刘娥之后,还想着报复刘娥的娘家,在看到刘娥将李宸妃厚葬了之后才打消这一念头。
赵祯从小养在刘娥的名下,才能成为嫡子。
虽然他前面几个哥哥都早夭,他是皇帝的独子,不管是嫡是庶,皇位都是他的,但嫡子的名头总是要好听一些。刘娥没有孩子,待他如同亲子一般,教导严苛但是并没有苛待。
这份感情,仍旧是敌不过没有血缘。】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或许范仲淹在朱家过着寄人篱下,十分压抑的生活呢?不过,就算没有苛待,回宗也无可厚非。
重视的也不是什么血缘,而是宗族。
如果重视血缘,就不会让族中子侄过继给族中无子的长辈为子嗣继承家业了,而是招赘。
魏王曹操想到他养的一堆继子,当中应该没有想回本宗的吧?
哦,那些继子都没有改姓曹呢。
这范仲淹若不是年纪太小不记事,肯定会和何宴、秦朗一样不愿意改姓。看来朱家也像他一样,不缺亲生儿子,继子爱姓什么就姓什么,不强求。
虽然不姓曹,但仍是曹魏宗室。
唐太宗李世民早已经习惯了,就知道会有这样的前奏,就是不知道盘点到范仲淹的政绩时要等多久了?
宋仁宗赵祯:“……”“以孝治天下”不为亲生母亲做主,他还怎么当皇帝?
而且,血脉相连的那种感情是天生的,除非亲生父母对子女做出非人的恶行,即便没有养过,父母子女之间也是有着天然的亲情的。
【古代需要“丁忧”,做子女的不管做了多大的官,在父亲或者是母亲死后都要离职替父母守孝。
范仲淹苦学数年,终于得中进士,为官时刚正不阿,为民谋福,修筑海堤,保住了不少良田,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官至大理寺丞(北宋初年为虚职),后掌粮料院。
这个时候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官职没了。
虽然官职没了,但是功名还在,守孝结束就能继续当官。但是在宋朝想官复原职是不可能了,只能等待新的任命。
范仲淹因母丧离职,恰逢晏殊被贬应天府知府。晏殊听闻范仲淹当官时的贤名,就请他来担任应天书院教席,就是老师。】
天幕上出现了范公堤。
【有传言范仲淹是晏殊的老师,大概谣言就是出自这里。
晏殊是请范仲淹来当书院的老师,不是请范仲淹来当自己的老师。虽然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但是按资历,晏殊能当范仲淹的老师。
晏殊是神童,宋真宗赵恒景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005年的进士。范仲淹是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的进士。
晏殊比范仲淹早了十年进入官场,和范仲淹同样是科班出身,正儿八经考上的进士。】
天幕上出现了晏殊的诗文作品,比起范仲淹的作品也毫不逊色。
宋仁宗赵祯看到被贬就反应过激,想着晏殊是太后刘娥给贬离中枢的,跟他没什么关系。好吧,也是太后在贬了晏殊之后又把人给召回来当副宰相。
晏殊在他手上确实被贬过,但那是因为晏殊刻意隐瞒不让他知道亲生母亲是谁。
后来他还是重用了晏殊。
【范仲淹在守孝期间遇到了晏殊,可以说是遇到贵人了。别人守孝结束之后要焦心地等待朝廷新的任命,范仲淹直接被晏殊举荐,当上了比“丁忧”之前还要高的官职——秘阁校理。
旁人连官复原职都是奢望。
秘阁校理是能够随时见到皇帝的,前途不可限量。当然也得看人,如果范仲淹是杜甫那样不懂政治的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唐肃宗李亨:“???”不是在盘点宋朝的名相吗?怎么批评起他来了?说杜甫不懂政治,不就是在说他识人不明,没有重用杜甫?
天幕盘点杜甫之后,他可是重新又给了杜甫施展才华的机会。
【范仲淹或许是因为曾经当过教席,所以对待向他请教的学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囊相授,资助各地前来游学的学子。
自己的俸禄都用来资助游学的学子了,家里也就贫困了。
《宋史》中记载:“范仲淹常常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
范仲淹的几个儿子身为官二代,没有一件自己的衣服,小时候和贫苦百姓的孩子一样都是裸着的,要和兄弟们轮着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或许要等到长大成人了才能有自己的衣服穿。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反对范仲淹资助游学的学子,但是这个资助也要有个度吧?不说让家人大富大贵,基本的温饱问题要给解决,不能短了家人的衣食。
钱都花在资助游学的学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裸着,几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有衣服穿也是奇葩。
为什么不把俸禄都捐了,自己也裸着?
或许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吃过苦,每天只能以白粥充饥,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所以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尝尝其中滋味。
老子都是这样过来的,儿子就忍受不了?
在范仲淹家中,平时是没有肉吃的,逢年过节也没有,只在家中有客到访的时候,才舍得买肉食接待。】
天幕下的众人习以为常。
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来就不给穿衣服。小孩子长身体,个子窜的快,衣服没穿两年就短了不能穿了,给小孩子做衣服不是浪费吗?
而且小孩子不穿衣服没什么,别说待在家里,就是上街上疯玩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不过范仲淹毕竟是当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ng8.cc 南瓜小说 更名为 dajuxs.com 大橘小说,请重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