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橘小说 > 古代言情 > 风起长安

120-14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橘小说www.dajuxs.com提供的《风起长安》120-140(第5/28页)

隐患。”李忱又道,“其实,我也想不明白,以他的为人,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愧疚,才听从母亲的话,但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母亲究竟是因何,能让他如此的。”

    苏荷很是心疼,她慢慢蹲下,握住了李忱的手,“你们这些皇子公主,看似风光无限,却连最普通的亲情,都无法感受。”

    “母亲替你想得很周全,即便她不在了,却仍然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你。”苏荷又道,“姑苏台之约,但凭李郎,去或不去,我都会陪着你。”

    “不管你是否健全之身,在我眼里,都没有差别,你就是你,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九原河畔旁那个吹笛的崔十三郎。”桃花凋零的树下,苏荷对视着李忱说道。

    作者有话说:

    其实,李忱的麻麻才是高手。

    隐世的老头儿也是个高人。

    第124章 长恨歌(七十八)

    ——吴郡·姑苏山——

    十五夜月圆,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出了沉长的钟声,入幕时分,湖面上的游人依旧不绝, 渡口的客船来来往往, 歌伎坐在船头弹起了琵琶。

    诗人们趁着月圆,泛舟江上, 醉卧于乌篷船中,但今夜的满天星河, 被皎洁的月光所遮掩。

    文人墨客盘坐于画舫吟诗作对,一边赏月,一边喝着美酒。

    忽然, 太湖湖畔响起一阵歌声, 伴琴曲而出。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谪仙人的乌栖曲,使得姑苏城名声大振, 时常有人于太湖游船时唱诵。

    除了文人墨客, 太湖之上还有许多从华亭县经过吴淞江转入太湖的运盐船队, 每一只船上都挂着官府旗帜,有官差押送。

    苏荷从一处渡口租来了一条带船屋的小船, 将船靠岸后, 苏荷先将李忱抱上船,轮车则由青袖与文喜合力抬起。

    今夜的月色, 不用掌灯也能看清近处的人脸, 青袖便将灯笼挂在了船头。

    文喜摇动船桨, 向姑苏山游去, 与苏荷一同在朔方长大的青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湖,比长安的曲江池还要宽广上数倍,她坐在船上,连声感叹,“这湖好大啊,都看不到尽头,湖上还有好多游船。”

    乌栖曲的歌声传入船内,青袖听着歌声,忽然指着远处如长龙一般的船队,“那是什么?”

    李忱看了一眼船只的数量,以及方向,“往运河去的,应该是华亭县的运盐船队。”

    “华亭县?”苏荷愣道,因为安定郡也有个华亭县,然而安定郡在关内道,属雍州范围。

    “此华亭乃姑苏华亭,而非安定华亭,是天圣十年,吴郡太守上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所设立的新县,辖十乡,故而设县之时即为上县。”李忱解释道,她看着船窗外那有序游离的船队,“这里,可是一个好地方。”

    “依山傍水,东面便是大海,舶来海运,的确是个好地方。”苏荷从旁道。

    离盐船船队不远处有一艘画舫,船队在经过这艘画舫时,船队上负责监运嘉兴与华亭的盐官还特意下令停船。

    “赵使君。”盐官向画舫上一名绯袍官员拱手行礼,态度颇为恭敬,“华亭县白砂乡徐浦场,本月海盐共三十万旦,请使君查验。”

    官员站在画舫上摸着花白的胡须,客气说道:“诸位不分昼夜运送官盐,着实辛苦。”

    “都是为朝廷为圣人办事,不敢言苦。”盐官道。

    官员挥了挥手,手下侍从便用一块木板搭桥,从画舫上运了几坛酒过去,“本使自掏腰包,犒赏诸位兄弟,不过运盐责任之重,可莫要贪杯。”

    盐官高兴的谢道:“谢使君赏赐。”

    船队停下将近有半个时辰的时间,送酒犒赏时,官员并未忘记亲自登船检验,核查无误之后方才放行。

    此时李忱的船也接近了船队,“他们怎么停下来了,还有一艘画舫。”

    仔细检查之后,官员从运盐的头船上走下,就在走到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时,湖面突然刮起大风,船只摇晃,使扶持木板的侍从未能站稳,而原本靠近的两艘大船也渐渐远离,木板随船体摇晃得厉害,站在木板上摇摇欲坠的官员当即趴下不敢再向前半步。

    “使君!”

    “不好。”

    就在官员想向前爬时,搭在船上的木板突然腾空落下。

    恰好李忱的船只经过,本在摇浆的文喜,反应极为迅速,趁官员尚未坠落,还趴在木板上时,便借助船杆飞跃,一手拽住官员的衣襟,另外一只手则攀在画舫舫沿上的栏杆上。

    此时苏荷也将船划到了他们的下方,众人惊慌失措的将文喜与官员拉上船,好在官袍结实,才使官员免于落水。

    官员上船后,吓得两腿发软,而那些侍从更是连连磕头,“使君饶命,使君饶命。”

    “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怨不得你们。”官员虽害怕,但并未随意降罪,随后起身朝文喜谢道,“多谢这位小郎君出手,救命之恩,赵某定当答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文喜挥挥手道,说罢,便转身离开。

    “小郎君这就要走吗?”官员追上前,“赵某还未答谢。”

    “我家郎君今夜还有要事,所以我不能久留。”文喜解释道。

    “郎君?”官员他打量着文喜,“以小郎君的仪表以及身手,若非将门也应是世家子弟出身,能让您这样的人跟随,想来那位郎君应是身份不凡,不知小郎君可否告知赵某名讳,家住何处,将来好做报答。”

    “某姓杨,字文喜,华阴郡人士。”文喜回道。

    “弘农杨氏?”官员大惊,脑海飞快转动,弘农华阴杨氏乃关陇世族,能以世家子弟为随从者,必是大人物,遂望向画舫外的小船,“能以弘农杨氏子弟为从,不知小郎君可否为赵某引荐那位郎君?”

    “你想见我家郎君?”文喜回头打量了官员一眼,旋即跳下船,“待我问问。”

    李忱与苏荷坐在船上等候,文喜归来后,便向她们转达了官员的请求。

    李忱听后,便道:“你救的,是吴郡太守赵居仁。”

    “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处置使赵居仁?”文喜也有些惊讶,这才想起来那官员的绯袍与金带,“怪不得船上的人称呼他为使君。”

    “他可是朝廷要臣,一人手握江南道的生杀大权。”李忱说道,“不仅如此,赵家兄弟七人加之其父,共八人,皆登进士,时人称之为科第赵家,赵居仁长兄于天圣九年病故,生前任国子监祭酒,门生故吏遍布,其弟赵颐仁曾为安西副大都护。”

    “一家八人进士及第?”苏荷震惊道,“如此说来,这个赵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还不小。”

    皇帝登基后,于天下分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以监察各道州、县的官吏,其职权之重,可自行罢免州刺史,并先行后奏,除两京由御史中丞兼领采访处置使之职外,其余各道则由吏部推举的州郡太守兼领。

    听到这儿,文喜由惊讶变为高兴,“郎君,那赵使君要答谢我,并想让我为他引荐您,这样说来,我岂不是替郎君结识了一个不得了的人。”

    李忱笑了笑,因苏荷的催促,所以今夜出门比药方上约定的时辰要早上许多,上船后,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g8.cc 南瓜小说 更名为 dajuxs.com 大橘小说,请重新收藏】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大橘小说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今日头条

大橘小说|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