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橘小说 > 百合耽美 > 探花

110-12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橘小说www.dajuxs.com提供的《探花》110-120(第12/16页)

二人也愈发事无巨细的去做,都争取将对方比下去。

    三月,细雨绵绵,万物复苏。

    陈今昭收了伞进了家门,堂屋地上湿漉漉的,两宫女正各拿着拖把拖着地,她娘与幺娘稚鱼几人,则从膳房一路过来,撑伞的撑伞,端饭的端饭。

    值得一说的是,她家堂屋里的半旧方桌换了张新圆桌。椅子也多摆了两张,那两宫女从前些日子开始,就与他们一道用饭了。

    而东厢房的隔间里也换了张大点的新床榻,自么娘好些后就搬离了原先的房间,与稚鱼住在一块。

    因着外头下雨,屋内光线很暗,就点了几盏烛灯。

    饭桌上,陈今昭就问起了今日她们参加宴会的事。京中官眷时常会举办些宴会,今日办的是游湖小宴。

    湖边搭了棚,摆上时令瓜果、点心茶饮,她们则边眺望细雨霏霏的湖景,边说说笑笑,或切磋女红技艺,或交流诗词歌赋。

    兴致来时,也会展示书画,再或猜谜、联诗。

    这些对于稚鱼与幺娘来说,应能应对。

    稚鱼虽女红差些,但诗词歌赋应付起来不在话下,毕竟这些年来无论是陈今昭还是陈母,都教了她不少。至于幺娘,女红自不在话下,诗词方面应对的会差些,但也不是全然不懂。宋二舅也非是贫民百姓家,到底是有些家底的,况就算为了来日将女儿卖个好价钱,那也会请人教她识字、读些诗词。

    所以陈今昭觉得,今日这场小宴,稚鱼她们应该能应付过来。何况为防突发情况,她还让两宫女一道跟去参加。

    事情也如她所料,一切顺利。

    最为开怀的莫过于稚鱼,她在宴会上还结识了新的手帕交。

    "大多数的官眷们待我们都很客气和善,就是一姓李的夫人,说话阴阳怪气,还当众说起京城中的谣言,给嫂……表姐难堪。"

    陈今昭就看向了幺娘。

    幺娘的脸色确是有些不好看,却还是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事。

    陈今昭就问那两宫女:"是哪家的夫人?"

    两宫女对此倒是清楚,回道:"礼部郎中家三房的儿媳。"

    陈今昭想了又想,没想明白平日与那礼部郎中有何龃龉之处。这无仇无怨的,也不知对方家的女眷为何要平白开罪陈家。

    "京都这起谣言是佞臣乱党为反摄政王殿下而传的。下次再有人敢拿此在你们面前说事,你们直接将我这话复述给她们听,并问一句,从何处听闻的,可是听她们家中父兄所说。"

    稚鱼眼眸一亮,用力点头。

    幺娘低头略有沉思,不过面色倒好了许多。

    陈今昭见此也放心了不少。她最怕的就是幺娘被人奚落后会畏缩不前,不敢再出门,那样一味的闷在家里如何能成,只会让其心思愈发左了。多出去走走,与人多接触,其心境才能开阔,慢慢的也就能看开想通了。

    如今见对方没有畏缩之意,她的心也就放下了。

    这日散朝后,陈今昭刚踏出殿门,就一眼见到在外头候着的刘顺。

    她当即吸口凉气,忍不住揉了揉自己快断了的腰身。

    昨个夜里,她被那人抵的差点没背过气去,害得今早好悬没从榻上爬起来。她还想着今个好生缓缓呢,但对方这会又派刘顺过来做什么,总不能一日不让她歇着罢。

    "殿下说,要您去上书房一趟。"

    此时出殿的朝臣有些多,不少窥探的目光似有若无的朝这边看来。刘顺就正色道,"有关新田开垦之事,殿下还有些疑问,需要陈大人亲自过去解释。"

    陈今昭勉强扯动唇角,"是,劳烦大监亲跑这一趟了。"

    "陈大人客气了,这是奴才应该做的。"

    上书房内,紫檀木的御案前,公孙桓正针对手里的折子在与御座上的人交谈着什么。对方端坐着批阅奏章,骨节分明的手指持着朱笔不曾停歇,偶尔颔首应和两句。

    陈今昭踏进上书房时,还有些诧异。不由暗道,难不成今日寻她真是为那新田开垦一事。

    公孙桓见她过来,忙招呼,"陈郎中快过来,快与我说说,你这折子上所述可是实情?较之从前多出十万亩的新田,当真有可行性?"

    陈今昭快步上前给他们两位各行一礼。

    御案前的人摆手,掀眸看她一眼,"与他说说罢,烦了我一晌午。"

    公孙桓有些惊异于殿下这随性的语气。

    不过殿下对于肱骨亲信想来随和宽仁,所以他这会倒没多想只当是对方对那三杰愈发亲眼相加。且见殿下没有因陈家那事而起了芥蒂,他也不免安心许多,作为御座下的第一臣僚,他更愿意见到君臣相合的一幕。

    于是,便也无奈的笑叹,"也就下朝后短短几步路的功夫,殿下这就嫌桓啰嗦了。"

    姬寅礼笑说他两句,就吩咐刘顺搬了条案几及两个圈椅过来,让他们二人就在此论述。

    公孙桓讶异,"这样会不会吵到殿下?"

    "无碍。"姬寅礼拍拍旁侧的座椅,示意陈今昭坐过来,而后看向公孙桓笑说,"我也想仔细听听陈大人的见解。"

    公孙桓遂在条案的对面坐下。

    他抬头看着对面,看着并排挨坐着的两人,心头莫名突了一下。

    这一幕,为何如斯怪异!

    第119章

    陈今昭从新田选址开始说起,然后说到了火耕水耨改良土壤,再提起了拉动犁具进行深耕需要多少牛马或人力。因为在京郊的试验田里做过长时间的比对,所以她有具体数据,她专门针对深耕做出的新型犁具,至少能减少半数的人力、物力。

    若能在结合水车的灌溉,再修筑田埂,做好除草、防虫、选种、施肥等等一系列农事,那么来年多一倍有余的新田数量就有一定可行性。

    她有条不紊的说着,言谈从容有序,句句务实,不虚言不浮夸。且每条建议都有实据佐证,条理分明,令人信服。

    公孙桓不时捋须颔首,听到这里已然信了五成。

    若每年开垦新田数量维持在这个数值,那用不上几年,朝廷就足矣通过垦田册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那国朝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愿景,便指日可待了。

    但他还有个问题,"百姓粮种的事要如何解决?"

    为保障新田能归拢朝廷手里,官府扶持开垦新田者多是无恒产的百姓或流民。而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粮种要从何处来。

    "官府贷粮。"

    "欲收几息。"

    "贷种食勿收息。"陈今昭道,"我认为国朝还是应该重启青苗法,并在此根基上严加律法,加以完善。"

    她接着针对此法,说了自己的若干提议。

    官府贷粮一策确是要慎而重之,一个不慎,就容易演变成元朝的羊羔利,年息百分百,成为压死百姓的一座巨山。

    想要将良策顺利实施,除了严加律法外,中间监督的环节少不得,否则地方官府层层克扣下,这项政策也会名存实亡。

    御座上的人凝眸看着,见她从容不迫,析利弊、决疑难、定良策,那般一秉至公的模样,宛若明珠生辉于暗夜。他看着她,好似看见了雏鹰即将展翅高翔。

    他心潮澎湃,为眼前之人而愈发心悸难平。

    结束谈话后,公孙桓仍意犹未尽,看向陈今昭的目光中异彩连连,如看国朝来日的栋梁之材。若是国朝能多些如斯良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g8.cc 南瓜小说 更名为 dajuxs.com 大橘小说,请重新收藏】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大橘小说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今日头条

大橘小说|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