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橘小说www.dajuxs.com提供的《百媚千娇》30-40(第4/24页)
事忙的时候,见得家里小娘子身边的得宠婢女来了,仆妇们都来奉承:“这时候,晴雯姐姐怎么来我们这儿了?可是想吃什么点心、汤水了?”
    如今无论穷富,都吃早晚两餐饭当然富人的‘两餐饭’,意思是正餐只有两餐,正餐之外再吃也是有的,只是那都被叫‘点心’——所谓‘点心’,其实就是安抚胃袋的意思,言语上将‘胃’做‘心’,也是常有的。
    晴雯还未发话,旁边蒋三嫂先说了:“是我们娘子要吃栗糕,叫晴雯姐姐造作呢!今日也就是借你们炉灶锅碗使使!”
    没得机会奉承,厨房里的仆妇还有些失望,但依旧殷勤。领头的那个笑说:“原来是这事儿!再好办没有了,姐姐只管使这些家伙,我叫人与姐姐烧火。”
    一面说着,叫了厨房里常烧火的仆妇,捅开了炉子给晴雯使用。
    晴雯叫蒋三嫂剥鲜栗子,厨房里的人便上前一起做这小活儿。因着人多,只消半刻功夫就都剥出来了。
    晴雯挑出了其中虫坏了的,给每个栗子都划了个十字花儿,又叫一枚栗子涂了油,一枚栗子涂了水,放在锅底,其他栗子就堆在上头。盖牢了锅盖,坐在炉子上,不消多时,听得砂锅内一声脆响,这就揭了盖儿。
    此时栗子壳都爆开了,剥壳十分容易。剥出来黄澄澄果仁,就拿去煮。煮不到一刻钟,晴雯滤出来软烂的栗子,捣成栗糜,拌入蜂蜜。最后叫蒋三嫂拿了两个模子来,叫栗糜压进模子,脱出手心大小的花形栗糕来。
    用白瓷小碟子盛了一只,浇上新得的糖桂花,这便好了。
    一萝的栗子做了好些,晴雯都做成了,挑了格外整齐的叫人送到正院去,以杨宜君的名义孝敬杨段、周氏,小弟杨益也有一份。其余的,除了留给平儿等人的,就散给厨房里的人了。
    栗糕端来时,杨宜君忙放下手中笔:“栗糕好香!在榻上放张小案罢!”
    这样说着,杨宜君又取了自己心爱的茶具,挑了些散茶进去,然后倒入滚水,等茶叶涨满大半个小茶壶。
    见杨宜君泡茶,晴雯先笑了:“只娘子最省事儿,别家哪个小娘子这般饮茶的?奴婢见十八娘她们都只喝团茶,连末茶都不用说起来,寻常做散茶的都是下等茶叶!也就是娘子你喜欢,家中茶园才每年留些好茶叶制散茶!”
    如今的茶叶成品分三种,团茶、末茶、散茶,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后经过蒸制、压榨,得到的是散茶。散茶研磨成粉就是末茶,末茶制成一饼一饼的,再烘培一番就是团茶了。
    然而不论哪一种茶,烹茶时都要碾成粉末状。
    杨宜君这是在影视剧里见过了冲泡茶,好奇尝试了一番,觉得也很好喝,这才偶尔这样喝的——若是冲泡茶,蒸茶还是比不上炒茶,为此她还尝试着自家炒茶,正宗不正宗不知道,但他觉得还不错。
    浓浓地倒了一杯茶,拿小银匙去舀栗糕,香甜粉糯的味道让杨宜君眼睛一下眯了起来:“佳味啊我看栗子挺多的,你们吃了吗?”
    “都留了,老爷夫人和小郎君那里也送去了。”
    杨宜君又吃了几口,觉得有些絮了,才喝了一口清茶。听晴雯这样说,杨宜君就笑了:“还给四哥那里送去了?他不爱吃栗子,白费了你们的心思说不得他见了栗糕还得埋怨我不记得他不爱吃这个呢!”
    晴雯当然知道杨宜君这话是认真说的,但她也没有辩解什么——娘子和小郎君姐弟情深,平日里随意惯了,某样东西单单不送给小郎君不算什么,旁人也不会多心。可经过她们这些人呈送的东西却不能那样,哪怕知道小郎君不爱吃栗子,也是要送的。
    杨宜君吃完了栗糕,又净了手口,一边喝茶,一边看了会儿窗外景色。一会儿,搁下茶杯,便又重新伏案用功了。
    最近她看了《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心里很有感触——说实在的,这部剧其实有些拖沓了,不是十二个时辰的事拍这么多集剧有问题,而是着实没那么多内容啊!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剧挺美的站在她的角度,这部剧的风貌也不能说是‘唐’,很多中晚唐的东西混进去了也就罢了,还有一些根本不是唐时的东西也在其中。不过,和很多古装剧比,已经算很好的了。关键是很有审美,抛开是不是盛唐风貌这一点后,画面好看是真的。
    当然,真正让杨宜君有感触的并不是画面好看,而是故事本身。
    故事里的‘盛世危言’。
    ‘天保三载’,大概就是‘天宝三年’吧,这个时候还是大唐盛世,一切的一切好得不得了。天宝二年时李太白还供职于宫廷,为唐宫写下了不少富贵已极的诗篇,其中就包括《长安十二时辰》中多次出现的《清平乐·禁庭春昼》。
    这个时候离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只有十一年。
    人们惊讶于灾难发生的突然,后人也惊讶于安史之乱竟能横断大唐的鼎盛与衰败——那么突然,没有一点点防备。
    然而,殊不知很多事早有显露,只是沉浸在繁华中的人看不透,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唐,一开始也是那样盛大繁华,就好像是一朵牡丹花开到了极致!那是真正的物阜民丰、歌舞升平,一切都那么好,怎么就那么好!
    在上月节那一日的长安,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很高兴,没人吃不饱饭,都能享受盛大的节日庆典这在帝王时代,就是盛世了。
    然而,随着故事推进,就在这一天之内,外边的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才真正了解了那个大唐——繁华盛大是他,海纳百川是他,行将就木也是他!
    每一个人都很爱长安,相信长安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不只是唐人这样觉得,外邦人也这样觉得。但就是这样的长安,光明之下的阴影里,藏污纳垢、暗流涌动。更重要的是,没人觉得这不对,就连主人公在进入那个世界后,也会按照那个灰色世界里的法则办事。他和坏人的差别只在于,他的目的是保护长安。
    已经没人去想长安为什么会有这样浓重的阴影,为什么不革除这些了。
    故事里,除了主人公们外,真正将长安放在心上的人不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人公们守护长安的障碍——其实不能说那些坏人、反派就不爱长安,只不过他们有许多更想要的东西。
    再者,很多人也下意识地觉得长安不会那么轻易完蛋!哪怕他们一再牺牲、践踏长安,他们也认为那不过是小事,长安这座天下第一的城市,甚至说大唐这个天下最伟大的国家,是不会因为这么点儿小事动摇的。
    他们却忘了什么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更何况,大唐和长安没有他们想的那样坚不可摧。就在十年后,一切前因种下的苦果会一次性爆发,让盛世长安再不来,过往一切仿佛镜花水月。
    是的,在《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里,危如累卵的长安叫主人公们用双手拽住了。那些觉得长安不会有事的人觉得‘不出所料’,长安果然坚若磐石——他们没有看到长安安然无恙的巨大代价,或者看到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就是死了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罢了。
    然而这样命悬一线般的危险真让局外看到了一切的观众捏一把汗,至少站在杨宜君的角度她会想,同样的危机再来十次,或许还会有人挺身而出,拯救长安。但即使能拯救长安九次,也总有那么一次会失败。
    而只要失败一次,一切就完了事实也是如此,最终大唐盛世没过几年就完了,只能存在于诗家的追忆中。
    旧唐结束不过百年,大唐是最近的一个统一王朝,喜爱读史的杨宜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ng8.cc 南瓜小说 更名为 dajuxs.com 大橘小说,请重新收藏】